“手捧渔鼓放声唱,中华文化永传扬。”
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向丽
和萍乡渔鼓传承艺术团队员们
活跃在校园、穿梭于社区、扎根在乡村
不断奔走在萍乡渔鼓的传承之路上
她们用脚步丈量热爱
用鼓点唤醒乡愁——
“打起渔鼓咚咚响,彭高老表喜洋洋。今天不把别的唱,移风易俗新风尚……”近日,在萍乡经开区彭高镇渔鼓传承基地,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向丽正带领萍乡渔鼓传承艺术团排练新编曲目《移风易俗树新风》。悠扬的曲调、生动的方言唱词,让这项非遗艺术焕发出新活力。
吴向丽(右一)带领艺术团成员排练曲目
当好传承“领头羊”
展开剩余74%“渔鼓要传承,更要创新。”吴向丽边说边示范,手中的渔鼓敲出清脆的节奏。以前,像吴向丽父亲那一代老艺人,大多是一个人表演萍乡渔鼓,虽说后来也训练了多人表演,但用的也是老渔鼓曲调。吴向丽从群众的喜好出发,对萍乡渔鼓剧本、表演形式不断进行创新,从最初纯粹的说唱到后来融入数板、表演唱等形式,结合现代舞美进行编排,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萍乡渔鼓小传承人参加演出
从2013年起,吴向丽就致力于萍乡渔鼓艺术的挖掘整理,对渔鼓表演形式和身姿、舞步等进行系统调整。作为彭高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她首先致力让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萍乡渔鼓走进校园,让更多孩子成为萍乡渔鼓的传承人。2020年,她和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师立项江西省基础课题《农村小学开设萍乡渔鼓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并于2022年成功结题。学校将萍乡渔鼓特色课程纳入课后托管服务文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编撰了《萍乡渔鼓》校本教材,十余年来在学校培养萍乡渔鼓小传承人1500余名。吴向丽还带领师生编撰萍乡渔鼓剧本《党是阳光我是花》《英烈精神万古存》《弘扬核心价值观》等,在艺术传承中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一手抓文化传承,一手抓高效传播。近年来,萍乡经开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持续推动非遗振兴,通过“阵地+人才+项目”模式,完善排练设施,保障经费投入,不断推动非遗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既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争做传承“轻骑兵”
自组建萍乡渔鼓传承艺术团后,吴向丽与队员们一道,利用双休日或晚上的时间进行排练、学习。萍乡渔鼓艺术团的队员们平均年龄近50岁,有的是在职干部,有的是农村大妈。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打渔鼓,喜欢唱歌和表演。
“萍乡渔鼓独有的曲调和唱腔与现代舞美结合得非常巧妙,让我切身感受到了非遗的生命力,原来这么久远的东西也可以这么‘潮’!”艺术团队员刘可高兴地说道。刘可是一名在职机关干部,第一次接触就深深喜爱上了萍乡渔鼓表演。她学习起来十分用功,常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有一个周末的深夜,已经躺在床上的刘可突然间坐起身来,跑到梳妆台的镜子面前,一边做动作,嘴里一边念叨着什么。老公被惊醒了,以为刘可在梦游,便起身来叫她。谁知刘可责怪地说,“不要烦我,我正在练习白天学习的新内容”,弄得老公啼笑皆非。
“本以为非遗离现代生活很远,通过表演才发现,原来用心创新的传统文化比新潮节目更具感染力。”在彭高村委会上班的李小敏深有感触。她平时很喜欢唱歌,自从学了萍乡渔鼓表演后,经常张口就来句萍乡渔鼓的唱词。家住萍乡渔鼓传承基地旁边的肖金连把学习萍乡渔鼓当作头等大事,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回家。每次辛苦的排练,队员们都不会喊苦喊累,并且虚心学习、刻苦训练,常常是一个唱腔、一个动作,一种表情反复练习多遍。目前,艺术团正紧锣密鼓地排练《移风易俗树新风》《防火安全重于泰山》等萍乡渔鼓剧目,不久便可以下沉田间地头、村部集镇进行表演、宣传,让政策法规通过萍乡渔鼓说唱形式家喻户晓。
来源丨萍乡日报
编辑丨辜道荣
发布于:北京市冠达配资-股票配资开户费用-网上炒股配资-专业炒股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